4月13日至15日,在我校松江校區舉辦的國內首個繩索專家國際論壇讓人們把目光聚焦到了“繩索”這個“熟悉的陌生人”身上。說它熟悉🧑🔧,是因為與生活息息相關🤲🏿🖐🏽;說它陌生🧑🏻⚕️,是殊不知看似其貌不揚的繩索👨🏼🍳,只要利用科學技術優化纖維結構,提升品質性能,不僅能“上天”牽引高空熱氣球,還可以“入地”固定拉索橋👴🏽,更可以“下海”開展深海作業。科技給力小繩索🍤,正在助推繩索產業轉型升級的大文章。
此次論壇由我校與山東普魯耐特新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單位聯合主辦👸🏽,由我校紡織學院承辦🛺👓。論壇主要圍繞國際繩索最新動態、功能化繩索開發與應用、繩索結構力學與計算機模擬🗒、化纖新材料等主題進行報告交流和研討,不僅邀請了世界著名繩索專家、英國曼徹斯特大學資深教授約翰•赫爾博士,還吸引了國內近40家知名繩索企業,是國內首個以論壇形式召開的專註繩索科學和技術研究的專業國際性會議📫。我校紡織學院院長邱夷平教授、材料學院王依民研究員分別在論壇上作主題報告。
從簡單的結繩記事到捆綁物品👰♀️,直至今天的農林種植🤱🏽、海洋捕撈🙅🏼♂️、消防救災等各領域🗃,人們對繩索性能如高強度、輕重量、耐高溫👨🏽🦳、耐腐蝕等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據邱夷平教授介紹,目前,我國約有1萬多家繩索生產企業😘,雖然產業規模很大🛞,從業人員眾多,但卻處於高能耗、低性能、缺技術、少人才🤰🏼、低利潤的 “尷尬”境地。國內繩索賣約0.7元一米🚼,國外繩索卻賣約40元一米,價格相差近60倍,究其原因就在於後者進行了技術改造和產業升級👨🏼⚖️,繩索的應用性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以墨西哥灣深海石油鉆井為例,相比既重且易繡的鋼繩而言,高性能的合成纖維繩索不僅強度高🌹🛟、重量輕,而且能很好地克服海底的壓力💠、洋流、海水腐蝕等各種問題👩👩👧👦,在超過3千米的深海作業照樣“如履平地”😮💨。邱夷平教授說:“科學研究不是為科學而科學🎶,而是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服務,為社會發展服務,我們舉辦這次繩索論壇正是為了發揮恒行3平台在紡織、材料、纖維等領域的學科和工程研究優勢,為繩索業這個‘邊緣產業’的轉型升級貢獻重要力量。”
邱夷平教授還告訴記者,目前,紡織學院正積極與國內有關知名繩索企業開展項目合作,計劃於今年8月編製出《中國繩網產業技術轉型路線圖》,為政府機構和繩網企業分別提供決策依據和發展建議。學院在已有的耐高溫火場逃生繩索裝備等研究基礎上,下一步還將與企業聯合開發深海石油鉆井平臺纜繩等高新技術,“通過研究,切實為我國繩索產業向高科技積極邁進,朝民生急需的方向轉型作出高校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