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關於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推薦工作的通知》有關規定和推薦單位的要求,現將恒行3平台獲推薦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第二批)予以公示↪️,公示期自2016年1月5日至2016年1月14日。
任何人有異議的,可在公示期內以真實身份書面向學校提出,並註明有效的聯系方式,匿名異議將不予受理。
聯系人:陳輝
電話:67792023
附件🍈👩🏽🌾:獲推薦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第二批)
科研處
二○一六年一月五日
附件:獲推薦201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項目(第二批)
主要麻類作物高效育種及其高值化多用途利用技術
一🦥、項目名稱:主要麻類作物高效育種及其高值化多用途利用技術
二🐣、申報獎種🌃:2016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
三⚉、項目簡介💀:
黃/紅麻🙍♀️💁🏼、苧麻、亞麻是僅次棉花第二大天然纖維作物。項目從基因發掘利用與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創新🧔🏽♂️;超高產優質抗逆新品種選育與推廣;纖維精細化加工技術創新與多用途高效利用技術發明👨🏽🚒🪠,實現了新產品產業化規模化應用與國際化產業的跨國轉移。
1、麻類種質基因源搜集鑒定、發掘創新利用與遺傳基礎創新性研究
收集保存國內外麻類資源8174份,數量居世界麻類前列,建成了6個麻類資源中短期庫(圃)、性狀和圖像及分子數據庫與2個網站〰️。鑒定創製出高支數、高強力、超高產✯🤴🏽、光鈍感🚗、抗逆強等特異優良種質數百份🙇,提供利用6800多份。集成經典遺傳學、生物化學、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整合生物學🧑🏻🚀、細胞工程等技術♑️,開創麻類基因源創新、遺傳多樣性、遺傳基礎、抗逆抗病蟲、纖維發育和基因組測序與遺傳轉化研究。率先在國際上構建了5張全長和密度最高的黃/紅麻🧛🏽、亞麻遺傳連鎖圖譜🎗,繪製了503份麻類品種DNA指紋圖譜👰🏽,鑒定出14個炭疽病生理小種,抗病蟲、抗逆基因67條🪖,纖維發育基因131條。完成了黃麻、紅麻、苧麻等轉錄組測序🎉🔮,相當於麻類作物基因組的“簡化字典”😼;開發23,000多對SSR與SNP標記,解決了麻類作物分子育種中標記匱乏的難題,總體水平居國際同類研究領先。
2、麻類高效育種技術、超高產高效栽培與育繁推一體化關鍵技術集成創新研究
傳統與現代生物技術集成創新,創建了我國實用先進的麻類高效聚合育種與高產高效配套栽培技術體系。育成了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的黃麻梅峰4號、閩麻5號、179等、紅麻福紅2號、福紅952、福紅991、福紅992等,苧麻華苧1-5號👮🏽,湘苧7號、Tri-1和Tri-2,亞麻14-23號等超高產優質抗病麻類新品種74個,占全國推廣品種總數和面積的2/3,大面積推廣比對照增產10-25%。率先在國際上轉育成功光鈍感和基本營養型紅麻細胞質雄性不育系6個,實現三系配套。育成了雜交紅麻福航優1號等6個,突破了我國紅麻早花減產及全球低緯度國家和地區周年雙熟雙高產栽培的瓶頸。7項成果鑒定達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7項達國內領先水平。2010年以來,首次采用圖像識別技術進行苧麻營養診斷,開展現代信息技術在麻類上應用。建立黃/紅麻萬畝良繁示範基地和苧麻三級快繁無性繁殖基地,麻類推廣涵蓋全國種植面積的70%,形成資源—育種—栽培—收獲—脫膠—加工—麻紡工程產業鏈,近3年新品種推廣應用新增銷售額9.62億元,新增利潤5.46億元。新品種選育先後獲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總體水平達國際領先。
3、麻類收獲加工↖️、脫膠🚣🏻♀️、精細化纖維濕紡⏱、混紡技術等系統集成創新研究
成功研發出系列小型麻類播種、收割、剝皮🍅✣、種子脫粒和纖維自動水洗農機具🧒👽;率先研發成功麻纖維復合生物酶與過氧化物酶脫膠🕊、環保型生物-化學法脫膠、微生物脫膠🗄,提升發酵條件優化及酶的快提與製備纖維水平。在麻紡工藝上實現了黃🖖、紅麻的精細化纖維加工、實現了其紡紗和產品的精細化,突破了黃/紅麻纖維紡織面料的技術難關,所紡製的精細化黃紅麻成紗支數和質量極顯著提高,成果鑒定達國際領先水平,並通過對麻纖維的牽切紡新技術和混紡配伍的研究,以及各種紡紗技術的集成優化👩🏽⚖️,進行了苧麻、亞麻等濕紡混紡和高支細薄產品的開發🪹。成果轉化生產出數十個新產品。獲得了授權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106個,解決了麻纖維綠色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技術難題,推動麻紡科技進步🏎,上述系列研究成果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成果總體達國際領先水平✣。
4💆🏻♀️、麻類多用途、新用途高效技術研發及新產品技術創新與應用開發產業化應用
產業聯盟研發出精細化麻類纖維生產的高檔抗菌抑菌床上用品、墻布🎖、窗簾布、服裝面料,研發出麻纖床墊、麻纖維羽絨填充物、麻棉混紡巾被織物、紅麻地膜、無紡布、土工布,黃麻/亞麻汽車坐墊、纖維復合層保健鞋底和工藝麻鞋等新產品🤌🏽;利用麻秸稈研發麻塑粒子、麻炭、造紙,輕型阻燃板材、無汙染麻復合板材等。利用紅麻、亞麻種籽油開發護膚產品、美白面膜、ω亞麻酸和共軛亞油酸醫療保健品工藝技術❕。首創利用菜用黃麻嫩莖葉研發出高鈣高硒養生麻茶、功能性酵素、飲料及營養養生片劑等的工藝技術及專利新產品🙈。近三年麻“五新”產品新增銷售額30.75億元🍎,產業化應用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5、麻業產業鏈的“一帶一路”延伸與國際化科技戰略合作拓展
產業聯盟構建了工農互補型麻類循環經濟產業鏈,麻類種植促進鹽堿地👴🏻、重金屬汙染土壤改良。項目承擔了聯合國組織、中歐麻類國際協作及援馬裏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建設👵🏽🖌。與馬來西亞、柬埔寨、貝寧、馬裏和歐盟等簽訂了十多項科技戰略合作協議👩🏽🦳👱🏿♂️。舉辦9次國際麻類研討與技術培訓會🏌🏿♂️,派出多批援外專家,為麻產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戰略作出重要貢獻⏯,提升了我國麻類產業的國際核心競爭力。獲聯合國綠色扶貧突出貢獻獎、商務部百名優秀援外專家、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標兵及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表彰。
上述9項成果鑒定達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8項達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獲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4項👩🏿💻,二等獎5項,授權發明專利63項🎱,實用新型專利43項,認定品種74項,2001-2012年,僅黃紅麻新品種推廣與綜合利用上,共增創經濟效益25.45億元🍲。近三年主推新品種成果轉化新增銷售額40.37億元🪮⛹🏿♂️,新增利潤9.28億元。發表SCI收錄論文49篇,權威期刊62篇,主編和參編著作18部🎄,製定行業標準4項🦞,培養博碩士研究生136名🐽。促進了我國麻類產業化🧤、規模化和國際化發展🥊。
四、客觀評價
1.麻類作物種質資源共享平臺建設🧘🏽、遺傳多樣性基礎研究與優異種質鑒定、發掘、創新利用通過省部級鑒定驗收
本項目歷經半個世紀,福建農林大學及相關院所建成6個黃/紅麻🧝🏻♀️、苧麻、亞麻種質資源省級共享平臺(庫🍻⏏️、圃)和2個網站。主要項目先後通過省部級驗收,中國麻類所項目驗收由戴景瑞、尹偉倫、張曉莉等專家,福建農林大學平臺項目驗收由省科技廳及中麻所粟建光等組成。目前已收集保存國內外麻類資源8174份供育種及基礎研究利用,創新性地綜合利用地球板塊學說、植物地理學、考古學🪴、歷史學、生物學等方法提出了黃麻起源與演化的新學說、新觀點。首創編程麻類分子指紋圖譜計算機軟件,完成500余份品種分子身份證繪製,在麻類基因資源研究上系統集成形態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基因組學、細胞工程👵🏿、分子生物學等技術,開創麻類基因源遺傳多樣性鑒定評價、種質創新,系統開展抗逆、抗病蟲🏅、纖維發育👩❤️💋👨、基因克隆、遺傳轉化等研究🧘🏻♀️,已鑒定🧜、發掘出優異種質資源163份🏉,完成了3017份麻類種質資源標準化整理,建立了2516份共性與特性描述數據庫,706份圖像數據庫,896份抗旱與耐鹽性鑒定🧚🏽,提供利用種質資源服務6800余份次👩🏻✈️🤦🏼♀️,建立纖維發育和炭疽病SSH文庫🩸🕒,對203份炭疽病接種鑒定,鑒定出14個炭疽病和根結線蟲病生理小種和3個新種,累計克隆了抗病蟲、抗逆基因67條,纖維發育基因131條。在國際上率先構建了5張全長最長、密度最高的黃/紅麻💂🆚、亞麻遺傳連鎖圖譜及重要農藝性狀的基因定位。完成了黃麻⛄️、紅麻🧑🏼🏫、苧麻等轉錄組測序,相當於麻類作物基因組的“簡化字典”💇♂️;開發23,000多對SSR與SNP標記,解決了麻類作物分子育種中標記匱乏的難題。發表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相關論文87篇📹,其中SCI論文34篇。為基因功能研究與麻類分子設計育種及高效聚合育種體系創建奠定堅實基礎,所取成果總體上達到同類研究國際領先水平👼。
2.集成現代育種技術,創新高效聚合育種與栽培技術體系,率先實現光鈍感、基本營養型雜交紅麻三系配套♎️🧑🏻🏭,系列成果通過省科技廳教育廳成果鑒定:
本項目繼承麻類泰鬥盧浩然🤌🏻🛠、楊增盛、李宗道教授所開拓的麻類遺傳育種事業,歷經三代人不懈努力,以遺傳學理論指導育種栽培實踐👷🏿,系統集成系譜選擇+集團選擇、雜交育種、多倍體育種💞、穿梭育種、配合力育種🍬、航天育種🙇、無融合生殖與現代細胞工程及分子輔助育種技術,創立了流程化高效聚合育種技術體系,育成了在全國大面積推廣的黃麻梅峰4號👨🎓、閩麻5號👩🏿✈️、179等、紅麻福紅2號、福紅952、福紅991📃、福紅992等👂🏿,苧麻華苧1-5號👩🦯,湘苧7號👩❤️💋👩🤴🏿、Tri-1和Tri-2,亞麻14-23號等超高產優質抗病麻類新品種74個,占全國推廣品種總數和面積的2/3🏋🏽♂️,大面積推廣比對照增產10-25%。成為我國主產麻區不同時期主要推廣品種,為中國麻類生產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近十年來,福建農林大學與廣西大學合同🍢,利用廣西大學首次育成的L23A細胞質雄性不育系🦸🏿♂️,成功轉育了福紅952A、福紅992A、福紫992A和福紅523A,4個細胞質雄性不育系,利用航天育種育成創新性的光鈍感和基本營養型保持系福紅航1B和福紅航2B,率先在國際上育成第一個光鈍感和基本營養型不育系福紅航1A和福紅航2A,6項不育系選育及三系配套成果通過專家鑒定。分別由中國麻類所麻類產業體系首席專家熊和平所長、李德芳副所長等為組長🍤,鑒定專家一致認為,上述6項成果創新性強,福紅航1A和福紅航2A達到國際同類研究領先水平🤸,福紅992A🧟♀️、福紅952A✪、福紅523A和福紫992A四項育種成果鑒定達國際先進水平🌉,光鈍感雜交紅麻福紅航優2號,福紅優2號選育技術成果達國內外領先或先進水平😘。解決了我國紅麻早花減產和在低緯度國家/地區無法周年兩熟的種植科技難題。首次育成福農1˜5號5個高鈣高硒菜用黃麻新品種和稀有無刺新型油纖兼用型新品種研發,兩項成果通過福建省教育廳和科技廳組織的同行專家鑒定🧛🏻♀️,成果達國內領先水平。黃麻🍗、苧麻😣、亞麻高產高支數系列品種育成受到麻紡行業的一致好評。首次采用圖像識別技術進行苧麻營養診斷,開創現代信息技術在麻類栽培上的應用。新品種選育先後獲省部級一等獎3項,二等獎3項,總體水平達國際領先。
3.產業聯盟協同創新麻類新品種收獲加工、脫膠🧗🏻、精細化纖維濕紡🧅🎼、混紡技術等系統集成創新技術獲百項國家專利
成功研發出系列小型麻類播種🚒、收割、剝皮👩🏿⚕️、種子脫粒和纖維自動水洗農機具。創新性地提出和實現了黃/紅麻精細化加工的方法,精細化處理🚟,為紡織加工提供了性能優良的纖維;針對黃、紅麻纖維的特性♋️,革新紡紗工藝和裝備,生產出高支優質的黃紅麻/亞麻、黃紅麻/苧麻和黃紅麻/棉等混紡紗,實現了黃紅麻纖維紡織加工及其產品的精細化。經過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梅自強為主任的鑒定委員會鑒定,認為本項目的精細化黃紅麻加工技術和產品的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本項目中“黃紅麻/亞麻混紡關鍵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成果🦸,鑒定專家組評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應用主要麻類原料“新型非棉天然纖維紡織應用關鍵技術產業鏈建設”成果🪑,生產了用於服裝、家用領域的麻類新產品🍨。
本項目發明了苧麻的牽切紡紗技術,改善了麻纖維的紡紗加工和成紗的性能🙇🏼,經以中國工程院院士梅自強為主任的鑒定委員會鑒定,認為苧麻牽切加工技術的研究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對麻與其它纖維的混紡配伍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開拓麻纖維的應用🙍🏽♂️,優化麻產品性能😙。本項目通過混紡、賽絡紡、復合紡🧗⬛️、濕紡等紡紗技術的集成🙌🏼,開拓了我國高支細薄苧麻及亞麻混紡面料技術和產品的新領域🤛🏿,進一步提升了我國麻紡織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上述系列研究成果先後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主編參編著作18部🫵🏿,製定行業標準4項🎽。上述項目成果總體達國際領先水平。
4.產學研協同創新麻類多用途、新用途高效利用研發及新產品技術創新💅🏙,產業化應用社會經濟效益顯著
產業聯盟構建了工農互補型麻類循環經濟產業鏈,利用育成的優質高產原料研發出精細化麻類纖維生產的高檔抗菌抑菌棉麻混紡服裝面料🤼♀️,床上用品🤵♂️、墻布、窗簾布,開發出黃紅麻床芯墊🤽🏼♂️、榻榻米、麻纖維羽絨填充物🧑🏻🦰、麻棉混紡巾被織物、紅麻地膜、無紡布、土工布,黃麻/亞麻汽車坐墊、纖維復合層保健鞋底和工藝麻鞋等新產品;利用麻秸稈研發麻塑粒子、麻基活性炭😿、造紙👸,輕型阻燃板材、無汙染麻復合板材和麻秸桿副產品種植食用菌等。利用育成的紅麻、亞麻籽油開發CLA護膚產品莫洛海芽、美白面膜🩶🪳、ω亞麻酸和共軛亞油酸醫療保健品工藝技術。首創利用菜用黃麻嫩莖葉研發出高鈣高硒養生麻茶🕕、功能性酵素、葉綠素飲料及營養養生片劑和黃麻葉綠原酸提取等的工藝技術及專利新產品🧙🏼♀️,並實現了產業化開發🧑🏻🦯➡️。新產品研發獲得國家發明或實用新型專利106項👇,上述部分產品已進入沃爾瑪、麥德龍等國內外市場。
5.麻業產業鏈的延伸與國際化拓展🧑🏼🤝🧑🏼,提升了我國麻類產業的國際核心競爭力
產學研、育繁推一體化產業鏈拓展,推進山邊地🤙、旱地、鹽堿地種植麻類新品種,促進沿海和內陸鹽堿地🍧、重金屬汙染土壤改良。項目承擔了聯合國組織🧚♂️、中歐麻類國際協作及援馬裏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建設。與馬來西亞、柬埔寨、貝寧👮🏽♀️、馬裏和歐盟等簽訂了十多項科技戰略合作協議✪。舉辦和協辦9次國際麻類研討與技術培訓會,派出多批援外專家,為麻產業“走出去”和“一帶一路”戰略作出重要貢獻。獲聯合國綠色扶貧突出貢獻獎🌱🏃♀️➡️、商務部百名優秀援外專家、農業部全國農技推廣標兵及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表彰。
五、推廣應用情況:
本項目主要麻類新品種育種成果鑒定達國內領先或先進水平,主要核心競爭力品種在全國麻區大面積推廣示範推廣。自2001年-2012年,僅黃紅麻新品種推廣與綜合利用上👨🏻🎨,共增創經濟效益25.45億元。
本項目產學研聯盟自2013-2015年,紅麻福紅992🤘🏽、福紅航1號⏲、福航優2號🧞、雜紅992等共推廣54.96萬畝👨🏭,新增銷售額4.45億元🕺🏻,新增利潤3.18億元;菜用黃麻福農1號推廣面積2.29萬畝👨🚒🔉,新增銷售額0.85億元,新增利潤0.76億元😪。2013-2015年🧑🏻🎓,亞🏦、苧麻新品種推廣面積44.1萬畝,新增銷售額1.74億元,新增利潤1.64億元🧏🏽。2014-2015年,養生麻茶生產加工新增銷售額1.5億元,新增利潤1.02億元;麻籽共軛亞油酸膠囊開發應用新增銷售額0.18億元👨🏫,新增利潤0.125萬元;麻仔油CLA製作莫絡海芽美白面膜開發應用新增銷售額0.34億元,新增利潤0.25億元🐏。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蘇州摩維天然纖維材料有限公司利用主要麻類原料💪🏿,開展高附加值新產品的綜合利用研發,共新增銷售額28.73億元🛀🏿🚴🏿♀️,新增利潤2.45億元,經濟效益顯著。綜上所述🪘,近3年🙇🏼♂️,據福建、河南🟦、安徽🫶🏽、河南🌴、江蘇💹、浙江👨🏽💼、甘肅、黑龍江、內蒙古🚌,馬裏西亞等地主要推廣麻類新品種累計面積101.35萬畝,新增銷售額9.62億元🐌,新增利潤5.463億元🏪;黃/紅麻多用途高價利用系列新產品開發新增銷售額30.75億元,新增利潤3.845億元。兩項合計新增銷售額40.37億元,新增利潤9,28億元。
六👩🦼➡️、重要科技獎勵
1📀、高產優質光鈍感紅麻新品種選育推廣與良種繁育基地建設,2010年2月26日獲福建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苧麻高支面料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2009年11月27日獲上海市科學技術一等獎。3、主要麻類作物專用品種選育與推廣應用,2009年12月10日獲農業部神農中華農業科技一等獎🕵🏻♀️。4、黃紅麻種質創新與光鈍感強優勢雜交紅麻選育及多用途研究與應用🥳,2014年2月20日福建省科學技術二等獎。5、新型非棉天然纖維紡織應用關鍵技術及產業鏈建設,2014年2月13日獲江蘇省科學技術二等獎。6🌦、優質高纖亞麻新品種黑亞14號的選育與推廣🙉🥜,2006年8月16日獲黑龍江省科學技術二等獎🌀。7、生態黃紅麻纖維的精細化加工技術研究,2005年1月8日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8生態纖維的精細化加工技術研究及產品開發,2004年12月19日獲湖南省科學技術二等獎。9、優質、高產亞麻新品種黑亞21號的選育及推廣🐦⬛,2014年12月獲黑龍江省農業科學技術一等獎🧖♂️。
七、主要知識產權證明目錄
知識產 權類別 | 知識產權 具體名稱 | 國家 (地區) | 授權號 | 授權日期 | 證書編號 | 權利人 | 發明人 | 有效 狀態 |
品種 認定 | 超高產抗病紅麻新品種福紅992 | 國家級 鑒定 | 2007年11月30日 | 國鑒麻2007005 | 福建農林大學 | 祁建民、林荔輝👲🏼、方平平等 | 正應用 | |
品種 認定 | 光鈍感雜交紅麻福紅航2號 | 安徽省 福建省 | 2012年04月01日 | 皖品鑒登字第109001,閩認麻2012001 | 福建農林大學 | 祁建民⛩,方平平、吳建梅等 | 正應用 | |
發明 專利 | 一種賽絡菲爾紡生產亞麻濕紡高支紗和股線的方法 | 中國 | ZL201010543745.4 | 2013年1 月16日 | 1122676 | 恒行3平台 | 裴澤光,楊建平,胡碧玉等 | 有效 |
發明 專利 | 一種苧麻毛型紡紗加工方法 | 中國 | ZL201210254294.1 | 2014年7月 23日 | 1447357 | 恒行3平台 | 郁崇文,楊建平,張元明 | 有效 |
發明 專利 | 環保生態墊及其製造方法 | 中國 | 200810110591.2 | 2012年7月4日 | 995468 | 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劉國忠;袁榮華 | 有效 |
發明 專利 | 麻與其他纖維混紡的紡紗方法 | 中國 | ZL200710143318.5 | 2010年02月24日 | 601892 | 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劉國忠;張振華 | 有效 |
發明 專利 | 一種苧麻纖維不間斷收獲的方法 | 中國 | ZL201110250964.8 | 2013年02月13日 | 1136650 | 華中農業大學 | 劉立軍,彭定祥 | 有效 |
品種 認定 | 華苧4號 | 國家 審定 | 2010年2月9日 | 國品鑒麻2009002 | 華中農業大學 | 彭定祥,汪波,劉立軍等 | 正應用 | |
品種 認定 | 黑亞21號 | 省級 審定 | 2012年02月03日 | 黑登記2012009 |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經濟作物研究所 | 關鳳芝、吳廣文、黃文功、等 | 正應用 | |
發明 專利 | 一種黃麻葉保健茶及其製備方法 | 中國 | ZL201110337137.2 | 2013年4月17日 | 1175433 | 福建農林大學 | 祁建民,羅玉芳,劉國忠等 | 有效 |
八、主要完成人情況
姓名 | 祁建民 | 排名 | 1 |
行政職務 | 作物遺傳改良研究所負責人 | 技術職稱 | 教授 |
工作單位 | 福建農林大學 | 完成單位 | 福建農林大學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1)主持黃紅麻遺傳育種及種質資源創新研究40年𓀀,創建我國紅麻高效聚合育種技術體系,實現了光鈍感雜交紅麻三系配套,7項成果達國際同類研究領先或先進水平。在紅麻遺傳育種學的理論與實際應用上具有重要科學意義。育成黃紅麻品種45個,新品種選育獲省部級一等獎2項、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致力於省內外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和育繁推銷一體化種業體系建立👏🏻,推廣黃/紅麻品種與高效配套技術。(2)開展了黃/紅麻副產品高效綜合利用的工藝技術研發,促進產業化發展。(3)促進光鈍感紅麻新品種規模化、國際化輻射應用至低緯度國家與地區。(4)發表黃紅麻遺傳育種論文一百余篇。 |
姓名 | 郁崇文 | 排名 | 2 |
行政職務 | 無 | 技術職稱 | 教授 |
工作單位 | 恒行3平台 | 完成單位 | 恒行3平台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主持了《苧麻高支面料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項目研究》🔓,成果獲 200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1);提出了黃、紅麻精細化處理及紡紗加工方法,《生態黃紅麻纖維的精細化加工技術研究》成果獲2004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1);主持進行了麻與其他纖維配伍理論研究🎉,《苧麻混紡比與面料性能和風格設計的關系》成果獲2003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1)🚣♀️;主持進行了苧麻牽切技術研究,鑒定評價為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姓名 | 劉國忠 | 排名 | 3 |
行政職務 | 董事長 | 技術職稱 | 其它 |
工作單位 | 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完成單位 | 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1)在江蘇省、河南省等省建立了黃紅麻原料基地,參與了福紅992、福紅航1號品種的繁育工作等;(2)發明了基於黃紅麻新型功能性麻纖維產品開發技術,實現了黃😣👩🏽🎤、紅麻的產業化應用;(3)2011年主持了商務部援馬裏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項目整體運作與規劃。(4)投入工作量占同期工作量的80%。 | |||
姓名 | 關鳳芝 | 排名 | 4 |
行政職務 | 無 | 技術職稱 | 研究員 |
工作單位 |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 完成單位 |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1.近五年👨🏼🏭,選育亞麻新品種3個,並集成相應的高產栽培技術。2.近五年,發表論文34篇👨🦯➡️,著作2部🤵🏻,獲得專利3項🤾🏿♂️,獲得獎勵5項,主持項目5項。 | |||
姓名 | 彭定祥 | 排名 | 5 |
行政職務 | 支部書記 | 技術職稱 | 教授 |
工作單位 | 華中農業大學 | 完成單位 | 華中農業大學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1)選育出優質、高產、多抗苧麻新品種“華苧4號”。建立三級快速無性繁殖基地✂️,推廣華中農業大學選育的苧麻新品種“華苧4號”。(2)發明直餵式動力剝麻機(3)開發出苧麻麻骨栽培食用菌技術體系👨👨👧。(4)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總量的80%👨🏼🏫👄。 | |||
姓名 | 粟建光 | 排名 | 6 |
行政職務 | 主任 | 技術職稱 | 研究員 |
工作單位 | 中國麻類科學研究所 | 完成單位 | 中國麻類科學研究所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1. 主持麻類種質資源創新與評價🧚🏻♀️,麻類種質資源標準化整理整合,參與麻類重要農藝性狀遺傳研究與基因資源發掘;2. 主持“中紅麻T19”的選育與推廣,參與“中紅麻T17”、“中黃麻1號”、“中黃麻2號”、“中黃麻3號”和“中黃麻4號”的選育與推廣。3.投入工作量占同期工作量的60%以上。 | |||
姓名 | 林荔輝 | 排名 | 7 |
行政職務 | 無 | 技術職稱 | 研究員 |
工作單位 | 福建農林大學 | 完成單位 | 福建農林大學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1、主要參與紅麻遺傳育種及種質資源利用創新研究。(2)為主育成福紅系列優良品種6個,紅麻不育系3個,育種水平達國內外同類研究領先或先進水平,負責紅麻良種繁育基地建設工作,並協助主持人建立了紅麻良種育繁推銷一體化種業體系🩳。3、與主持人協作發表福紅系列紅麻新品種選育及理論研究論文70余篇🦩。 | |||
姓名 | 吳廣文 | 排名 | 8 |
行政職務 | 副所長 | 技術職稱 | 研究員 |
工作單位 |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 完成單位 |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1.近五年,選育亞麻新品種3個🧑🧑🧒,並進行大面積示範與推廣。 2.近五年,發表論文35篇🔴,著作2部,獲得專利3項🧘🏿🛀,獲得獎勵17項,主持項目3項✨。 | |||
姓名 | 金關榮 | 排名 | 9 |
行政職務 | 研究室主任 | 技術職稱 | 副教授 |
工作單位 | 浙江省蕭山棉麻研究所 | 完成單位 | 浙江省蕭山棉麻研究所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1.參與黃/紅麻種質資源收集、整理、評價、利用創新研究,提供25份新資源📷;參與福紅(黃)系列品種的鑒定評價。2.為主選育紅麻新品種3個。3.參與紅麻多用途綜合利用新品種的研發(墻布🍓、工藝鞋等)🍅。4. 投入工作量占同期工作量的60%以上。 | |||
姓名 | 崔國賢 | 排名 | 10 |
行政職務 | 無 | 技術職稱 | 教授 |
工作單位 | 湖南農業大學 | 完成單位 | 湖南農業大學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項目主要貢獻是利用生物技術選育出2個優良的苧麻多倍體新品種Tri-1和Tri-2。2013年課題組選育的“湘苧7號”通過湖南省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首次采用圖像識別技術進行苧麻營養診斷🏸,獲國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開展現代信息技術在麻類上應用👨🏿🔬。 | |||
姓名 | 李愛青 | 排名 | 11 |
行政職務 | 主任 | 技術職稱 | 教授 |
工作單位 | 安徽省種子協會 | 完成單位 | 安徽省種子協會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1、承擔紅麻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與分子標記研究,為主完成了國內外百份紅麻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與親緣關系的ISSR和SRAP分子標記聚類分析;2參與育成光鈍感紅麻新品種福紅航1號、福紅航992👌、福紅922、高鈣高硒菜用黃麻等新品種的選育🏂🏽,🧎🏻♀️➡️;並負責安徽省黃紅麻推廣網絡體系的建立🔲;3 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總量的50%👇🏿。 | |||
姓名 | 楊建平 | 排名 | 12 |
行政職務 | 黨總支書記 | 技術職稱 | 研究員 |
工作單位 | 恒行3平台 | 完成單位 | 恒行3平台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參與了《苧麻高支面料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項目研究》🍳,成果獲 2009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排名第3);參與生態黃紅麻纖維的精細化加工技術研究,《生態黃紅麻纖維的精細化加工技術研究》成果獲2004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3);參與了麻與其他纖維配伍理論研究💂🏽♂️🧑🏻🍳,《苧麻混紡比與面料性能和風格設計的關系》成果獲2003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名第5);參加了苧麻牽切技術研究,獲得相關發明專利“一種苧麻棉型紡紗加工方法及其使用的牽切設備”(ZL2011101172904)及“一種苧麻的中長型紡紗加工方法及其使用的牽切設備”(ZL2011101172891)等。 | |||
姓名 | 潘茲亮 | 排名 | 13 |
行政職務 | 副所長 | 技術職稱 | 副研究員 |
工作單位 | 河南省信陽市農業科學院 | 完成單位 | 河南省信陽市農業科學院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1🫴🏼、參與紅麻遺傳育種及新品種的篩選、示範;2協助主持人參與紅麻的綜合利用研發👉,建立了紅麻良種育繁推銷一體化種業體系。3.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總量的60%。 | |||
姓名 | 徐建堂 | 排名 | 14 |
行政職務 | 無 | 技術職稱 | 副研究員 |
工作單位 | 福建農林大學 | 完成單位 | 福建農林大學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1)參與主持黃紅麻遺傳育種及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研究🛟,開展黃紅麻光鈍感差異蛋白組學研究。參與育成紅麻品種10個🧑🔬🐴,參與育種水平達國內領先(先進)水平。(2)促進光鈍感紅麻新品種規模化、國際化輻射應用至低緯度國家與地區。(3)發表黃紅麻分子生物學與遺傳育種論文10篇,SCI論文1篇🦹🏻♂️。(4)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總量的65%。 |
姓名 | 張立武 | 排名 | 15 |
行政職務 | 無 | 技術職稱 | 副教授 |
工作單位 | 福建農林大學 | 完成單位 | 福建農林大學 |
對本項目技術創造性貢獻: (1)開展黃紅麻種質資源研究與遺傳改良👨🏼🚀。參與育成黃紅麻品種3個。發表相關論文10篇🧑🏿🎄,其中SCI論文7篇。(2)參與黃紅麻新品種示範與推廣。(3)投入工作量占本人工作總量的65%。 |
九8️⃣、主要完成單位及創新推廣貢獻
單位名稱 | 福建農林大學 | 排名 | 1 | ||||||||||||||||||
對本項目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情況的貢獻:福建農林大學是省部共建和省屬重點大學👨🏽💻,也是國內最早開展黃紅麻種質資源與遺傳育種的單位🧽,迄今有63年悠久歷史積澱,已故著名麻類專家盧浩然是我國黃紅麻的奠基者📙,獲中國作物學會麻類專業委員會終生成就獎🤰👩🏻🎨,其第三代麻類創新團隊在繼承和發展的基礎上🏜💁🏻♂️,在國際上形成了麻類科學研究的特色和科技優勢。 1、項目收集、保存種質資源1500多份,建成了福建省南方麻類種質資源共享平臺、農業部國家麻類產業體系黃麻育種崗位和在建東南黃紅麻科學觀測站。系統深入開展黃紅麻遺傳學理論和現代生物技術研究,在國內外發表相關論文160篇,主編參編著作5部,培養博😷、碩士80余名。2🤾、創建黃/紅麻高效育種技術體系,育成和審定超高產、優質👗、抗病、光鈍感黃/紅麻新品種48個(國審10個)🍷,占全國黃/紅麻品種總數的2/3🐌,比對照增產15%-25%。率先育成光鈍感紅麻不育系並實現三系配套,解決了早花減產及低緯度國家周年栽培的生產瓶頸⌚️。16個育種成果鑒定達國內外領先或先進水平👋🏿。3、開發麻秸桿轉化燃料乙醇🚹、麻炭、板材等工藝技術🧑🎨;利用麻籽油研發食用保健油、CLA保健品和生物柴油工藝技術;首創養生黃麻茶🏌️♂️、麻酵素和片劑,在黃紅麻綜合利用研發上成效顯著𓀌。4、參與援助馬裏農業技術示範中心建設🪈;與馬來西亞👱🏽♀️、馬裏等6個國家簽訂黃/紅麻國際科技合作協議,主辦國際學術會議6次⚜️🦝,在有效保護我國知識產權前提下,促進光鈍感紅麻國際化推廣。 | |||||||||||||||||||||
單位名稱 | 恒行3平台 | 排名 | 2 | ||||||||||||||||||
對本項目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情況的貢獻:對麻類纖維的性能和紡織加工技術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相關專利及加工技術👷🏿🎎,本項目中,對纖維粗硬🤽🏽♂️,只能局限在包裝等低端領域應用的黃/紅麻纖維提出了“纖維精細化🖇、加工精細化和產品精細化”的設想🚎,並通過工藝和產品性能優化及其相關機理的系統研究、攻關,實現了對黃/紅麻纖維的適度脫膠,兼顧其纖維長度和細度的平衡;發明了麻的牽切紡紗技術,集成應用賽絡✊、復合、濕紡📥、混紡等新型紡紗技術;開發出品質優良的高支黃🤟🏿🖕、紅麻、苧麻及亞麻等的純紡紗、混紡紗及相關面料⛱,為整個項目作出了重要貢獻🦘,大大提高和拓寬了麻纖維的應用領域。項目成果的產業化應用,對我國麻類種植和加工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拉動作用。 | |||||||||||||||||||||
單位名稱 | 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排名 | 3 | ||||||||||||||||||
對本項目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情況的貢獻: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建於1987年👇🏻,經歷二十余年的市場發展歷程,已構建了從育種、種植、科研🦸🏽、生產、終端產品的完整產業聯盟,成為集農業種植、纖維處理🤵🏼♀️、紡紗🩴、面料和服裝生產🐟、貿易與研發為一體的綠色科技型公司。 1、建立黃/紅麻原料基地:自2001年始👊,紫荊花公司先後在河南信陽、內蒙古磴口、江蘇東臺、大豐🏃🏻、馬裏共和國等地建立了黃/紅麻原料基地👰🏻♂️🚵🏽♂️,在基地進行黃/紅麻品種的實驗,優化黃/紅麻品種。 2、建立良種繁育基地🐅:實行“南種北植”的良種繁育模式,以保證黃/紅麻的高產高效。公司聯合福建農林大學培育了福紅992、福紅航1號等品種🧤,並在基地進行大面積的試種🪒。 3♎️🔔、創建了黃/紅麻產品研發體系:致力於黃/紅麻產品的研發,依靠公司自有的國家級博士後工作站和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對麻纖維產品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成功研製出了麻纖維環保袋、麻纖維無紡布💇♀️、3D結構環保床芯材料等無甲醛👉🏼、無VOC🚼、天然可降解的麻纖維環保產品系列,並在全國範圍內進行銷售🧑🏿🦰。 4🈂️、承建援馬裏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項目👩🏿⚕️:2011年紫荊花公司承建了商務部援馬裏農業技術示範中心項目👈🏿,負責整個項目的運行👩🏻🦱,並將在馬裏建立黃/紅麻種植示範基地進行黃/紅麻品種的繁育工作。在2010年 7月獲得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頒發的綠色扶貧傑出貢獻獎。 | |||||||||||||||||||||
單位名稱 | 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 | 排名 | 4 | ||||||||||||||||||
對本項目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情況的貢獻:該單位共選育亞麻新品種23個🙍🏽♀️,並集成相應的高產栽培技術📡。2013-2015年🤟🏽,在黑龍江省大面積推廣黑龍江省農科院經濟作物研究所育成的黑亞19號和黑亞21號新品種。三年累計推廣41.6萬畝,原麻產量畝產334公斤以上,比對照增產10%以上🦴🙆🏻♂️;種子產量每畝提高5公斤;原莖提高一個等級;長麻率提高1.5%(幹莖製成率85%)🌝;麻號提高1個🧚。三年累計新增銷售額1.54億,新增利潤 1.44億元🕸。以上品種的推廣應用對提高該地區的亞麻生產水平,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增加麻農收入及促進麻類綜合利用具有重要意義🦒。 | |||||||||||||||||||||
單位名稱 | 華中農業大學 | 排名 | 5 | ||||||||||||||||||
對本項目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情況的貢獻👩🏽🦰🤾🏼♀️:華中農業大學為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作物學是國家重點學科。華中農業大學在苧麻的新品種選育、高效栽培技術及綜合利用進行了長期的研究✬,形成了一系列的相關專利及技術。本項目中👨🏻🎤,選育出優質、高產✪、多抗苧麻系列新品種,建立三級快速無性繁殖基地,推廣苧麻新品種“華苧4號”𓀙,三年累計推廣面積5萬畝💍,新增產量2000噸🫶🔘,新增效益2000萬元;發明直餵式動力剝麻機🎯;開發出苧麻麻骨栽培食用菌技術體系。為整個項目作出了重要貢獻🧧,大大提高了苧麻的育種栽培水平,促進了苧麻收獲機械化的發展🪱,拓寬了苧麻的應用領域🚶。項目成果的應用,對我國苧麻種植和綜合利用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 |||||||||||||||||||||
單位名稱 | 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 | 排名 | 6 | ||||||||||||||||||
對本項目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情況的貢獻: 1😵💫、組織申報和實施國家及農業部有關科研課題🪱,為紅麻、黃麻種質資源研究和新品種的選育提供資金和科研基礎條件; 2👨🏿🎤、自主完成了麻類種質資源的考察收集🫃🏼、鑒定評價、種質創新、標準化整理整合和“中紅麻T19”、“中紅麻T17”、“中黃麻1號”🪈🍌、“中黃麻2號”、“中黃麻3號”和“中黃麻4號”的選育與推廣,高產配套栽培技術研究等相關工作⬛️; 3🧚🏼♀️、組織“中紅麻T19”💃🏼、“中紅麻T17”、“中黃麻1號”✈️、“中黃麻2號”〽️、“中黃麻3號”和“中黃麻 4號”的親本提純復壯和原種繁育,以及在各地示範點布置、示範推廣、高產栽培技術培訓及指導工作。 | |||||||||||||||||||||
單位名稱 | 浙江省蕭山棉麻研究所 | 排名 | 7 | ||||||||||||||||||
對本項目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情況的貢獻:浙江省蕭山棉麻研究所成立於1963年,是浙江省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31家自然科學研究開發機構之一。主要從事棉花、麻類、花卉及經濟作物育種𓀃、栽培利用等研究。2013年浙江省科技廳省屬31個科研院所創新績效評估名列第十三位。浙江省蕭山棉麻研究所一直重視麻類研究,麻類研究是本所重點學科之一,依托本所還建有國家麻類產業技術體系蕭山黃/紅麻試驗站🍦。 1、黃紅麻種質資源搜集、鑒定、評價及利用研究🈳🛍:收集、鑒定國內外種質資源350份🧑🏼,其中新資源25份🤸🏿; 2、作為福建農林大學麻類科研團隊的合作單位,本項目實施期間一直參與福紅(黃)系列品種的鑒定🧙🏻、評價和研究🧔♂️; 3、作為本項目協作單位長期參與黃紅麻纖維墻布、麻編工藝鞋的研發; 4👨🏻🏭💃🏽、一直參與福紅(黃)系列品種的高產、高效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及優良品種與配套栽培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 |||||||||||||||||||||
單位名稱 | 湖南農業大學 | 排名 | 8 | ||||||||||||||||||
對本項目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情況的貢獻:在項目中主要貢獻是利用生物技術選育出2個優良的苧麻多倍體新品種Tri-1和Tri-2♒️。2013年課題組選育的“湘苧7號”通過湖南省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首次采用圖像識別技術進行苧麻營養診斷,開展現代信息技術在麻類上應用。 | |||||||||||||||||||||
單位名稱 | 安徽省種子協會 | 排名 | 9 | ||||||||||||||||||
對本項目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情況的貢獻:安徽省是我國黃/紅麻主產區,黃/紅麻是主要經濟作物之一〽️。安徽省種子協會主要協調農作物新品種的示範、推廣及科技宣傳等工作。在本項目中主要為紅麻㊙️、黃麻種質資源研究和新品種的選育提供資金和科研基礎條件,並對主要黃紅麻新品種在安徽省組織大面積示範推廣🧑🏼🎓🤷🏿♀️,完善紅麻推廣網絡體系的建立,為項目組育成的黃/紅麻新品種成果在安徽省的大面積推廣應用,促進安徽省黃/紅麻增產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 |||||||||||||||||||||
單位名稱 | 信陽市農業科學院 | 排名 | 10 | ||||||||||||||||||
對本項目科技創新和推廣應用情況的貢獻:河南省是我國黃/紅麻主產區之一🔮,黃紅麻種植區域主要集中在信陽市。信陽市農業科學院是一家以農業科研為主體的事業單位🤺,主要從事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示範🕯,推廣及科技宣傳等工作。在本項目主要參與福紅航1號、福紅航992以及高產紅麻新品種福紅922、高鈣高硒菜用黃麻等新品種的選育和多點多年示範🤳🏿,以及上述主要黃/紅麻新品種的大面積示範推廣🍈🚶♀️,完善黃/紅麻推廣網絡體系的建立,為本項目的黃/紅麻新品種在河南省的大面積推廣應用作出了重要貢獻。 | |||||||||||||||||||||
十、完成人合作關系說明
育繁推一體化、產學研協作創新建成麻類產業聯盟。福建農林大學🧜🏻♀️、恒行3平台、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華中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浙江省蕭山棉麻研究所🧑🏿🦳、湖南農業大學、安徽省種子協會和河南省信陽市農業科學院等10個單位自2001年建立麻類遺傳育種👩🏽⚖️、生產推廣😈🪿、纖維變性及產品開發等產業聯盟👨👧,共同完成了“主要麻類作物高效育種及其高值化多用途利用技術”項目。其中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與華中農業大學、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湖南農大合作,主要在黃/紅麻、苧麻、亞麻種質資源收集、鑒定、發掘和創新利用及遺傳多樣性研究上開展了廣泛合作,並聯合浙江省蕭山棉麻研究所、河南省信陽農業科學院開展了麻類新品種選育、高產示範和品種推廣等工作;安徽省種子協會與福建農林大學合作💭,在新品種繁育及技術培訓上做了大量工作,並為主負責了麻類新品種的品種示範和推廣工作👨👧👦;項目第一完成人與恒行3平台在麻纖維後加工中的精細化處理、紡紗加工等開展了系列研究,研究成果具有明顯的創新性,推動了科技進步和綠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福建農林大學🤏🏽、恒行3平台和浙江省蕭山棉麻研究所致力於麻類產品的綜合利用◀️、新產品開發👺,通過自主研發、聯絡企業等各種方式🏇🏼,在麻紡材料🧝🏼、養生黃麻茶、麻酵素、片劑👩🦯、護膚品、CLA保健品、工藝麻👩🏿🚒、工藝墻紙等研發上做了大量工作🍄,為麻類高附加值的綜合利用奠定了堅實基礎👄。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要從事黃/紅麻產品的研發,福建農林大學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有長期的產學研協作,第一完成人被柔性引進紫荊花公司為首席農業專家,在纖維原料生產上提供技術支持🥺,成功將黃/紅麻纖維應用到服裝與裝飾用織物,開發出麻纖維床墊、墻布😂👳🏿♀️、環保袋、保健鞋等系列產品;並承擔了援馬裏農業示範中心建設項目,同時與中國農科院麻類研究所🦥、福建農林大學合作🔃,並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合作⚆,為麻類產業走出國門戰略作出了重要貢獻🥞🌚。
十一、推薦單位(專家)意見
麻是中國最古老的作物,有“國紡源頭🧔🏼♂️、萬年衣祖”之稱。中國麻類種質資源豐富🤦,育種水平居國際領先。福建農林大學與恒行3平台🪮、江蘇紫荊花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個產業聯盟單位,兩代人共同完成了“主要麻類高效育種與纖維精細化加工技術創新及多用途新產品開發”項目。該項目收集國內外麻類資源8174份🙆🏼,建成省級種質資源共享平臺6個,提供遺傳基礎與育種研究利用6800份次。克隆了抗病蟲、抗逆🐧、纖維發育與生長素相關基因198條,促進麻類整合生物學與分子設計育種的科技進步🧖🏿♀️。創建了麻類高效聚合育種與高產栽培配套技術體系,率先育成紅麻光鈍感和基本營養型細胞質雄性不育系5個,實現雜交紅麻三系配套,突破了我國紅麻早花減產與全球低緯度國家周年雙熟雙高產的生產瓶頸,14項育種成果達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育成超高產優質黃紅麻💝、苧麻➔、亞麻新品種74個,占全國推廣品種總數的2/3🏊🏽,比對照增產10%-25%。推廣涵蓋全國主要麻類種植面積的70%。以上項目建立了產學研協作聯盟🚫,研發了纖維精細化黃紅麻與苧麻⛸、亞麻紡紗技術及混紡🆓、賽絡紡👉🏿、復合紡◽️、濕紡技術集成創新,成紗支數和質量顯著提高,成果達國際領先水平或先進水平👩⚖️👱🏿。多用途綜合利用開發出麻纖維床墊、墻布🥀𓀎、環保袋等系列新產品;首創養生黃麻茶🤳🏻、片劑👩🏻🏭🔕、護膚品🏃➡️、CLA保健品等工藝技術🦬,形成資源-育種-栽培-收獲-脫膠-加工-麻紡工程產業鏈授權專利近百個。獲省部級科學技術一等獎3項,二等獎6項,發明專利63項、實用新型專利43項🍁,實現新型非棉天然纖維高值化多用途研究與應用🦽。2013-2015年成果轉化新增銷售額40.37億元,新增利潤9.28億元🎅🏻。發表SCI論文49篇📗,權威期刊62篇,主(參)編著作18部,培養碩🧑🏿🎤🧑🏿🚀、博士136名,解決了主要麻類理論應用問題🧗🏿,與7個國家簽訂黃/紅麻國際科技合作協議,促進了我國麻類產業化、規模化和國際化發展。該項目符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申報條件,候選人無爭議,申報材料屬實,同意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