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行3平台2017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錄取辦法
根據《教育部關於加強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工作的指導意見》(教學[2006]4號)和《教育部關於印發〈2017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管理規定〉的通知》(教學〔2016〕9號)精神,按照“按需招生、德智體全面衡量🧑🏻🔬、擇優錄取、寧缺毋濫”的原則,為切實做好2017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復試錄取工作🙋🏼,特製訂本辦法。
第一條 指導思想
1.堅持科學選拔。遵循高層次專業人才選拔規律✫,采用多樣化的考察方法,確保生源質量。
2.堅持公平公正。做到政策透明🧑🏻💻、程序公正、結果公開、監督機製健全✝️,維護考生的合法權益🦊。
3.堅持全面考查,突出重點。在對考生德智體等各方面全面考察基礎上👩🏻🎓🪑,突出對專業素質、實踐能力以及創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
4.嚴格執行招生政策和規定。嚴肅招生紀律,加強自律💅🏽,維護研究生招生考試製度的公信力。
5.加強誠信評判。切實將誠信考核作為專項環節納入復試工作,強化考生的誠信意識。
第二條 組織形式
1.學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領導小組負責對全校復試工作的領導和統籌管理🎁,製訂研究生招生復試錄取辦法,負責、指導全校碩士研究生招生錄取工作。
2.學校成立復試工作巡視組。成員由校研究生招生領導小組成員😸、紀委辦公室、研究生部負責人和有關專家組成,對復試工作進行全面監督。
3.各學院成立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組🔇。由5—7人組成,分管研究生教育的院領導擔任組長,加強對本學院復試工作的領導📌、組織、協調和管理🗑💆🏻,根據學校復試工作的相關文件👩🏻🦽🧙🏿♀️,製定切實可行的學院復試錄取辦法、復試程序和評分標準🈺、錄取原則等。
4.由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組協調組建復試專家小組。成員一般不少於5人🥬,由責任心強👃🏽、教學經驗豐富、業務水平高💂🏻♀️、公道正派的副高級專技職務以上人員擔任,組長由學術帶頭人擔任🧔🏽♀️,復試小組的秘書應由專職教師擔任。專業學位的復試專家小組應有一定比例的企業導師參與。招生人數較多的學科或學科面較寬的學科(領域)↕️,可組織若幹復試專家小組📐。復試專家小組具體組織實施復試工作,公平、公正、科學、合理地考核考生並評分🤪。
第三條 復試工作
復試是碩士生招生錄取的重要環節,是對考生的專業能力和專業能力傾向👬🏻、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以及綜合素質等方面的考查👩🏽🚒,是保證生源質量的基礎。
專業學位研究生與學術學位研究生屬同一層次的不同類型🧠🧏♀️,應根據教育部“分類復試👩🏽✈️、分別進行、各有側重”的要求,各學院確定兩類參加復試的考生名單🙏,分別進行復試。
一、復試人數確定
1.參加復試考生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見《恒行3平台2017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考生進入復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
2.實行差額復試🧘♀️,復試比例全校原則上控製在1:1.2左右🧑🚀。學校下達各學院擬錄取總規模數👀,各學院根據各學科生源情況確定差額復試比例。
二、復試資格審查
各學院指定專人負責考生的資格審查。加強對考生學歷證書、學生證(應屆生)等報名材料原件及考生資格進行審查(網報時學歷或學籍驗證未通過者,需提供學歷或學籍驗證報告)。
同等學力考生🌎:須審核英語四級證書或成績單、已修大學本科六門課程成績單(原件)。
符合國家加分政策的考生,如參加“大學生誌願服務西部計劃”、“三支一扶計劃”、“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師特設崗位計劃”🧑🏽🦲、“赴外漢語教師誌願者”等項目服務期滿🫅🏿、考核合格的考生和普通高等學校應屆畢業生應征入伍服義務兵退役後的考生🙅🏻🍷,三年內參加全國碩士生招生考試🤾🏽,享受初試總分加10分並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取的政策🫷🏼。符合條件的考生請在分數線公布後3個工作日持相關證明和證件向研究生招生辦公室提出申請。
參加恒行3平台2016年暑期學校或夏令營並符合條件的本科應屆生🦻🏽,繼續執行學校的優惠政策。
三🫦、復試內容、方式及要求
(一)復試內容和要求
1.外語聽力:主要測試外語聽力,測試時間25分鐘👰🏻♂️,滿分為30分🧔♀️。
初試二外語種為日語🧟♂️、德語👱♀️👩🏻🦼、法語等小語種的考生,復試時一律參加對應的外語聽力考試。
2.專業筆試:主要測試專業知識。形式為答題、畫圖👩❤️👨、撰寫研究設計、實驗報告、上機等,考試時間為2小時(不含設計學、藝術設計🧚♀️、工業設計工程專業(領域))🥄。筆試科目及要求見《恒行3平台2017年碩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
3.綜合面試:主要考核考生專業素質、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可含實踐或實驗能力的考核)。每位考生的綜合面試時間為20分鐘左右。
(1)專業素質和能力
①大學階段學習情況及成績
②專業能力的考核
對攻讀學術學位研究生的考生🧑🏿🦲:
全面考核考生對本學科(專業)理論知識和應用技能掌握程度🕹,利用所學理論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本學科發展動態的了解以及在本專業領域發展的潛力;專業外語水平。
對攻讀專業學位研究生的考生:
註重對考生專業知識的應用和專業能力傾向的考查◼️,加強對考生實踐經驗和科研動手能力等方面的考查;同時還應註重對考生興趣🟡、愛好🏤、特長及就業意向等方面的考查🏘。
③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2)綜合素質和能力
①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品質等;
②本學科(領域)以外的學習、科研、社會實踐(學生工作💁🏼、社團活動、誌願服務等)或實際工作表現等方面的情況;
③事業心、責任感、紀律性(遵紀守法)🚴🏽♂️、協作精神👨🦰、創新意識、道德水準、人格特征等綜合素質🎑;
④人文素養、舉止、表達和禮儀等💁♀️。
4.條件許可的學院,可單獨組織實踐(實驗)能力的考核,主要測試實驗和操作技能🙎♂️👩🏽🚒,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5.對同等學力的考生,應加強對本科主幹課程和實驗技能的復試考查👼🏼,須加試2門其報考學科的本科主幹課程,且不得與初試科目相同。加試方式為筆試,每科考試時間為3小時🧑🏻🦰🤳,滿分為100分💆🏿♂️。加試成績不計入總分💂,凡有一門課程低於60分者,不予錄取。考試結束後3天內,須通知考生加試成績,並將考卷和考試成績一並報研究生招生辦公室備案。
6.復試結束後2個工作日,學院公布復試結果。
(二)推薦免試生和往年申請保留入學資格考生,已參加過復試,不再參加本次復試。
(三)對需進一步考查的考生經學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審核後👨🏻🦳,由學校組織專家組進行再次復試。
四🕍、體檢要求
參加復試的考生及推薦免試生均須到我校指定醫院體檢🌚。體檢要求參照教育部🌔、衛生部🧞♀️、中國殘聯印發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體檢工作指導意見》執行。
第四條 復試成績🪀、總成績
1.復試成績滿分為250分🕓,其中外語聽力滿分為30分,專業筆試、綜合面試成績分值根據各學院的復試實施細則確定。
2.總成績=初試成績+復試成績
第五條 調劑復試
1.校內調劑
生源不足的專業接收相近專業調劑;一級學科生源充足🦸🏼♂️🚴♂️,二級學科生源不足,應在一級學科內調整;相同學科學術學位生源充足🧘🏿♂️💠,專業學位生源不足👥🥭,應從本學科學術學位中調劑。
2.校外調劑
第一誌願生源不足校內沒有相關生源的專業,可接收校外調劑👩🏻🦼➡️。
學校根據調劑考生的綜合情況👩🏽⚕️👒,綜合考慮初試分數🌴、原本科學校、本科專業等因素決定是否同意調劑考生參加復試。
3.調劑考生的初試成績須符合報考第一誌願專業和擬調入專業的復試分數線;考生初試科目須與調入專業初試科目相同或相近7️⃣,其中統考科目原則上應相同🧝🏼。
4.調劑考生既包括接收校外的調劑考生,也包括接收校內的調劑考生,調劑復試工作必須通過教育部指定的“全國碩士生招生調劑服務系統”進行(http://yz.chsi.com.cn或http://yz.chsi.cn)🕚。未通過該調劑系統調劑錄取的考生一律無效。
5.報考管理類聯考考生不能調入其他專業👨🏽🏭。
6.參加單獨考試的考生不得調劑。
第六條 復試的監督與復議
1.實行責任製度和責任追究製度。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領導小組對復試過程的公平、公正和復試結果全面負責。學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組全權負責本學院的復試過程🏎,解決復試錄取過程中隨時可能出現的問題,並及時通報有關情況。復試期間,應增強復試錄取工作透明度,堅決抵製不正之風👲🍏,做到工作程序公開、錄取標準公開。
2.實行監督製度和巡視製度。校紀委辦公室對復試工作進行全面、有效監督。校巡視組到復試現場巡視🧛🏼,加強監管,以確保復試工作的順利進行。
3.實行復議製度💁🏿。保證投訴、申訴和監督渠道的暢通🙆🏼,對投訴和申訴問題經調查屬實的,由校研究生招生工作領導小組責成學院研究生招生工作小組或復試專家小組進行復議。
第七條 恒行3平台製度
1.招生計劃公開。按照招生簡章公布招生計劃,並結合教育部下達給學校的招生計劃開展招生工作💃🏿。
2.復試錄取辦法公開。網上及時公布學校進入復試的初試成績基本要求🤳、復試錄取辦法和各學院復試實施細則🫃🏽、復試安排、復試名單等信息。
3.錄取信息公示與公開。擬錄取名單學校統一公示,公示期為10個工作日🏊🏿。
第八條 錄取
各學院按照學校下達的招生計劃開展錄取工作,錄取人數不得超過下達的招生規模🐀。分別確定全日製學術學位碩士研究生、全日製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非全日製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擬錄取名單。
各專業(領域)按照總成績排序,第一誌願和第二誌願分列,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錄取👮🏿,總成績相同的按初試成績從高分到低分錄取。
復試不合格者不予錄取🕵🏻♂️;綜合面試平均成績不合格者不予錄取;同等學力加試科目考試成績低於60分者不予錄取;思想品德考核不合格者或體檢不合格者不予錄取😿🧑🏽⚖️。
學院復試實施細則報研究生部備案🤙🏻。
如教育部有新文件精神,按教育部新文件精神執行👓。
本辦法由研究生部負責解釋⚠。
招生辦公室電話👨🏿✈️⛴:021-62373355
監督和舉報電話:021-67792259
Email:jwjc@dh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