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金發計〔2024〕133號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現發布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指南(第三批),請申請人及依托單位按項目指南所述要求和註意事項申請🍀。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
2024年4月17日
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企業創新發展
聯合基金項目指南(第三批)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企業共同出資設立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旨在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導向作用👩🍳,吸引和集聚全國的優勢科研力量,圍繞產業發展中的緊迫需求🏪👩🏼✈️,聚焦關鍵技術領域中的核心科學問題開展基礎研究,促進知識創新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的融合,推動我國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2024年度👬,試點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申請時不計入申請和承擔項目總數範圍,正式接收申請後計入👩🏿🚒🙇🏽♀️。
2024年度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第三批)以重點支持項目的形式予以資助©️,資助期限為4年,直接費用平均資助強度約為260萬元/項。
一、領域和主要研究方向
軌道交通與清潔能源裝備領域
重點支持項目
中國中車集團有限公司
1. 高原地區風光氫儲熱系統能質互饋機製與柔性調控方法(申請代碼1選擇E06的下屬代碼)🫧。
針對高原地區風光氫儲熱系統能質調控問題📶,建立多源能流綜合數學模型🤦,闡明高原地區風光氫儲的熱質耦合輸出與互饋特性🐦,提出高原地區風光氫儲熱綜合能源系統柔性調控策略,提升風光氫儲熱綜合能源系統高原適應性。
2. 大容量鋰離子電池系統多層級火災演化機製及主被動防控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6的下屬代碼)。
針對軌道車輛大容量磷酸鐵鋰/鈦酸鋰電池系統的火災問題🤽🏼♂️,研究鋰離子電池熱失控的促發機製😘,研究電芯層級電、熱🧛♀️、流、力等多物理場耦合特征及火災行為演化規律,揭示電池模組-包層層級火蔓延及燃爆致災機製👅🎍,構建電池系統層級的火災預警模型,提出主動散熱及被動阻隔的防控方法◾️。
3. 深遠海漂浮式風電機組耦合動力學機理及控製測試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7的下屬代碼)。
針對深遠海漂浮式風電機組結構振動響應幅值控製問題🤰🏿,研究基於多物理場耦合作用下漂浮式風電機組動力響應演化規律❕🧜🏿♂️,研究抑製振動機理及結構優化設計方法🦻🏿,構建包含風電機組控製策略、浮式平臺水動力性能的協同減振方案🛕,開展大比尺物理模型水池試驗🏊🏽♀️。
4. 高效光伏/儲能變流器的拓撲結構與控製技術(申請代碼1選擇E07的下屬代碼)。
面向光伏/儲能對高效率和高性能的需求,研究中壓多電平變換器的拓撲演化機理及器件選型優化,建立不同拓撲結構的系統損耗模型,提出適用於2000V等級光伏/儲能的高效率拓撲結構及基於新型拓撲的調製方法與控製策略🔍🏖,實現系統效率提升、諧波優化以及共模電流降低等綜合性能的提高。
5. 面向風光新能源系統的構網型變流器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7的下屬代碼)。
針對高比例風、光新能源系統的低慣量👸🏿、低短路電流和低電網穩定性問題,研究電網強度對新能源並網穩定性的影響機理,建立滿足構網變流器主動支撐能力評價的電網等效模型🤶,提出變流器主動支撐能力評測方法,形成構網型電源接入對新能源系統的支撐關鍵技術🧛。
6. 大型風電機組智能控製與診斷關鍵技術(申請代碼1選擇E07的下屬代碼)。
針對大型風電機組高可靠控製與穩定運行需求,研究非線性多變量耦合下的載荷和發電性能等多目標優化智能控製、在線健康監測及智能診斷、控製和運維技術,構建高擬真、多物理場風力發電機組數字孿生模型,實現大型風電機組可靠智能運行🆒。
7. 電-氫轉換系統測試評估準則及電源控製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7的下屬代碼)。
針對電-氫能量轉換關鍵部件🤾🏿♀️、設備👷🏼♀️、系統強耦合的性能評價技術不系統、不完善問題,研究兆瓦級堿性電解槽高性能催化劑篩選及其形貌💇♀️、電化學表征,開展電極結構優化設計及性能評價研究,開發波動工況全控型製氫電源高性能控製算法,建立電-氫轉換系統性能評估模型及表征指標體系🚣🏿♀️。
8. 百萬千瓦級深遠海風電發電匯集送出系統拓撲及協同控製技術(申請代碼1選擇E07的下屬代碼)⚇。
針對深遠海風電遠距離外送的規模化、高效率、高可靠開發需求,開展深遠海風電平臺的匯集送出系統拓撲及協同控製技術研究,並構建系統多時間尺度電磁仿真技術及測試平臺,提出深遠海風電高效匯集及送出的設計方法。
9. 基於高壓寬禁帶功率器件的變流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07的下屬代碼)👱🏽。
針對軌道車輛牽引高效高功率密度需求,研究高壓寬禁帶功率器件串/並聯拓撲🙀,研究基於寬禁帶高壓器件的高密度變流器拓撲與高頻控製技術,研究高壓器件失效模式和高可靠性容錯運行技術👳🏻♀️,研究面向多端口能量變換的電力電子變壓器拓撲🕞,研究機電熱磁多物理場協同優化控製方法。
10. 新能源車用電機及變流驅動系統故障診斷與健康評估(申請代碼1選擇E07的下屬代碼)🧺。
針對新能源車用電驅系統在高壓、高溫和復雜振動下的運行安全風險及全壽命周期使用效率受限問題,剖析熱、振動和電氣因素對電機驅動系統功能失效影響機理,揭示參數時變下電機及變流驅動系統故障特征演化規律,提出強噪聲背景下電驅系統故障特征的提取與識別方法☝🏼,實現復雜工況下新能源車用電驅系統復合故障識別與健康評估🤥。
11. 水下機器人動態高精度跟蹤控製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動態洋流環境水下機器人高機動推進與高精度跟蹤控製問題📦,研究數據-機理混合驅動的水下機器人動力學耦合機理,建立水下機器人非線性姿態控製的參數標定方法Ⓜ️🙂,實現關鍵參數高精度離線辨識與關鍵狀態快速在線估算、以及水下機器人動態高精度跟蹤控製🤱。
12. 基於動態響應特征映射機理的高速列車車輪幾何形貌缺陷診斷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高速列車車輪長期服役性能演化特征🚴🏿♂️,研究車輪幾何形貌與動態響應隱相關的特征提取方法,以及車輪橫向-周向三維幾何形貌與簧上/簧間/簧下振動映射機理,構建基於車輪特征參數的性能劣化指征在線診斷模型🚷,並結合典型運用場景進行準確性驗證💆🏿♂️,提出車輪性能保持與自適應維護策略✅。
13. 多激擾條件下高速磁浮牽引供電系統性能影響及控製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圍繞高速磁浮交通牽引供電系統性能和能效協同優化,探明氣動🫄🏿、線路激擾對牽引供電系統性能影響機理👁,研究直線電機、牽引變流器🎗、製動器和供電系統拓撲結構與約束關系,研究牽引供電系統協同優化設計方法🛜,研究牽引供電系統全局高效控製技術,實現牽引系統能效提升👯🤘🏼。
14. 高速列車構型組分與功能重構機製設計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高速列車系統性能提升需求,研究高速列車組分高效互操作機理👩🏻🏭,研究高速列車組分與功能重構機製,研究可表征並適配於高速列車構型演化的模型🧓🏽,形成高速列車性能與功能設計優化方法👨🏿🏫,以下一代高速列車為對象開發原型系統並驗證。
15. 惡劣環境軌道車輛車內環境舒適性保持與調控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高海拔、隧道群等惡劣環境列車乘員舒適性問題🌔,揭示車內噪聲🏕、壓力變化等對乘員舒適性的影響機理🚣🏿♂️,研究乘員“物理-生理-心理”自主感知技術,建立多源信息融合舒適性評價方法,開發車內環境舒適性保持與調控技術💇🏿。
16. 軌道車輛碰撞/防脫軌被動安全防護技術(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軌道車輛碰撞過程中出現的結構失穩🧏🏻、列車脫軌造成的車輛損壞和乘員傷亡問題,研究列車-線路-乘員大系統仿真技術及等效試驗方法,研究車間力傳遞規律、碰撞速度與脫軌關系👨🦳,提升列車防爬🕕、吸能、防脫軌及乘員安全防護技術。
17. 軌道交通自主運行關鍵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軌道車輛對線路環境狀態的精確感知和智能化自主運行的難題🤱🏿,研究多源信息融合定位及共享技術,研究凈空安全和軌道缺陷等狀態感知技術,形成多源信息融合及安全決策的自主式運行方案。
18. 軌道車輛氫能源動力系統失效機理及安全防護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車載氫能源系統安全問題,研究軌道車輛儲氫裝置、燃料電池的安全載荷邊界,揭示氫能源軌道車輛安全防護機理,研究系統安全在線評估及預警機製,形成多物理場耦合下的碰撞應對🐵🏌🏿、防火防爆等關鍵技術,提出氫能軌道車輛安全防護可靠性設計及評估方法。
19. 基於多感知融合的高速列車自主定位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列車高速自主高精度定位難題🍐,研究基於視覺/慣導/衛星/裏程計等多感知及運動約束信息融合的高速列車自主定位方法,建立多傳感器融合測量誤差模型和一致性校核方法,形成自適應多模式組合自主定位技術💆🏼♂️。
20. 軌道交通車輛綜合能源微網多源動力匹配及管控技術(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軌道交通車輛低碳化多源供電需求,研究融合新型能源的多源混合動力微電網最優拓撲和供電製式🔷,研究復雜工況下多源匹配機理和能量管理策略☀️,研究內燃機和電池等安全運行及管理策略,建立包含電池健康管理♨️、牽引系統協同的低碳動力裝備主動管控關鍵技術👳🏼,並開展驗證🐤。
21. 軌道交通永磁牽引系統本構安全與可靠性設計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軌道交通永磁牽引系統部分失效引發的振動、發熱💑👱♂️、過沖擊等問題💯,研究牽引電機與變流器的故障模式、機理與演化規律🎢,研究診斷預警與容錯運行技術🕺,形成永磁牽引傳動系統的安全評估與防護鏈設計方法。
22. 高速磁浮列車氣動作用-電磁力協同控製理論與系統設計技術(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高速磁浮列車氣動作用影響運行穩定性問題,研究氣動作用力-電磁力-軌道耦合系統動態作用機理🪷♧,研究氣動強交變場景下高速磁浮列車氣動外形參數對氣動作用力-懸浮導向力的影響規律🫢🧑🏽🦳,開展復雜運行場景高速磁浮列車氣動性能動模型、風洞試驗評估研究📦,提出氣動作用力、阻力與電磁懸浮導向力匹配氣動設計方法⚓️。
23. 列車多功能融合的協同控製方法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既有列車網絡、牽引/製動控製和故障診斷分立架構,研究一體化協同控製策略與實現機製😛,研究各功能子系統信息交互模式與功能互操作機理👲🏿,研究高效高可靠骨幹網拓撲與功能單元接入模式,並開展實驗驗證🤳🏻👈🏻。
24. 礦山車輛自主作業技術(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礦山惡劣環境與復雜工況下車輛效率提升和協同作業難題,研究軌道交通故障安全機製在礦山運輸系統的適應性,研究礦山車輛效率提升和協同作業方法🗺🛷,揭示車-路-環境多誘因下自動駕駛感知與控製失效機理,研究多型失效風險分級辨識策略,研發基於協同運行控製的失效防護與故障導向安全技術🛍️。
25. 列車車載網絡及車地雲一體化信息安全防護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車載控製網和服務網等有線網絡之間信息安全和車地之間無線網絡的信息安全問題,研究模擬攻擊💆🏻♂️、發現威脅、防禦攻擊路徑🍐、應急響應等網絡防護技術,研究數據安全加密方法及主動防禦技術🧔🏿,構建穩定高可靠的車載信息網絡,保障數據通信可信。
26. 重載列車縱向沖動評測與安全控製技術研究(申請代碼1選擇E12的下屬代碼)。
針對重載列車縱向沖動和車鉤失穩等問題📐🙇♀️,研究線路條件👟、列車操控🪆、車輛狀態等因素作用下的車鉤載荷特征與列車縱向沖動機理✋🏼,研究多因素影響下縱向沖動評測與安全評價方法▶️,提出綜合考慮列車服役性能的縱向沖動多目標安全控製技術。
二、申請要求
(一)申請人條件。
申請人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1.具有承擔基礎研究課題或者其他從事基礎研究的經歷;
2.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職稱)。
在站博士後研究人員🤷♀️、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以及無工作單位或者所在單位不是依托單位的人員不得作為申請人進行申請🦹。
(二)限項申請規定。
執行《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申請規定”中限項申請規定的相關要求。
三、申請註意事項
申請人和依托單位應當認真閱讀並執行本項目指南、《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指南》和《關於2024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與結題等有關事項的通告》中相關要求。
1.本聯合基金項目采取無紙化申請。申請書提交時間為2024年5月15日至5月20日16時。
2.本聯合基金面向全國⛪️,公平競爭。鼓勵申請人與聯合資助方下屬研發機構開展合作研究⛹🏻♂️。對於合作研究項目,應當在申請書中明確合作各方的合作內容🫛、主要分工等。合作研究單位的數量不得超過2個(依托單位+合作單位1+合作單位2)🚵🏼。
3.申請人同年只能申請1項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
4.申請人登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網絡信息系統(簡稱信息系統)🎶,采用在線方式撰寫申請書🏔。沒有信息系統賬號的申請人請向依托單位基金管理聯系人申請開戶。
5.申請書中的資助類別選擇“聯合基金項目”,亞類說明選擇“重點支持項目”,“附註說明”選擇“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申請代碼1”應按照本聯合基金項目指南要求選擇🐭,“申請代碼2”根據項目研究領域自主選擇相應的申請代碼👨❤️💋👨🚵🏿;“領域信息”根據項目研究領域選擇相應的領域名稱👩🏻🎨,如“軌道交通與清潔能源裝備領域”;“主要研究方向”根據項目研究方向選擇相應的方向名稱👨🦱,如“1. 高原地區風光氫儲熱系統能質互饋機製與柔性調控方法”,研究期限應填寫“2025年1月1日-2028年12月31日”。
6.申請項目應當符合本項目指南的資助範圍與要求♘🛀。申請人按照項目申請書的撰寫提綱撰寫申請書。如果申請人已經承擔與本聯合基金項目相關的國家其他科技計劃項目🤴🏻,應當在申請書正文的“研究基礎與工作條件”部分論述申請項目與其他相關項目的區別與聯系。
7.資助項目取得的研究成果,包括發表論文、專著、研究報告、軟件、專利、獲獎及成果報道等,應當註明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企業創新發展聯合基金項目資助和項目批準號或作有關說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與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促進項目數據共享和研究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8.依托單位應當按照要求完成依托單位承諾函🙆🏼♂️、組織申請以及審核申請材料等工作。在2024年5月20日16時前通過信息系統逐項確認提交本單位電子申請書及附件材料🛻,並於5月21日16時前在線提交本單位項目申請清單🟪🙆🏽。
聯系方式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計劃與政策局
聯系人📡:李誌蘭 劉 權
電 話🧑🏿💼:010-62329897,62326872
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科技質量與信息化部
聯系人:吳 桐 姜茹佳
電 話:0532-89015016,010-51877331
請申報者在國家自科基金委截止日期提前兩個工作日提交🎠,並告知科研院🤦🏽♂️👵🏼。
科研院聯系人:劉占蓮👨🏻🦳,電話:67792137,Email:dhnsfc@dhu.edu.cn👨🏽🦰,地址🏦:松江校區行政樓343